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0 07:33:29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深广,《考纲》又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很多语文老师就顺理成章地走这样一条耗时长,收效差的教学老路: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然后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自己昏天黑地、心力交瘁,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我也多次在这种模式中矛盾过、挣扎过,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今高考尘埃落定,回顾这一年的教学轨迹,深深浅浅,得失兼杂。深入反省之后,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的问题上得出了一些浅薄的体会。

我一直认为加负是一种失败之举。一味地题海战术,四处抓题,只会和学生一起陷入两败俱伤的深渊。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高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然后照单全收,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反复叮嘱学生去做,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学生水平不同,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提纲,我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

所以我常常在这两个问题上自省:

1、为什么高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2、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诱惑力、新鲜感、挑战性的。比如本备课组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并出了大量的配套练习和测试题,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时间都剥夺在讲评上,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全身心地用在语文的复习和训练中,所以学生自主知识消化的时间丧失了,结果一两个月消耗战下来,虽然老师用心良苦,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但教学手段却错了,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正确之举是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地考查。

首先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给课堂留一些空白,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其次是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在于“启”,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安排时间,催生主体欲望,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这才是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常闷着不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理科生,常常有重文轻理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语文,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学习的合作者,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唱对台戏,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我想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较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去学。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苦于高三复习的枯燥,我曾试着将一些经典的历史素材和新鲜的时事素材与学生共享,又反复强调这些材料的来之不易,结果本是少人问津的语文渐渐拥有了一定规模的“读者群”,很多学生开始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这个投石问路的方法最终取得一定的成效,只可惜起步太晚。其实激发学生学趣有很多办法,只是我们老师常常因疏懒而懈怠了。

高三语文课堂应该还是学生心灵的殿堂,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驱除应试的阴霾,还它一片阳光。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走近名师,一睹名师教学的风采。这次活动让我受益颇多,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诗性化。我从此真正的认识了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和更好的驾驭教材的重要性。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的方向。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不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上课注重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如刘璟老师在上课之前就播放了一组图片,回忆去年她与这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样子。而何世千老师则是让学生看着他评价他,并与他们谈各自的梦想。这样,互不相识的学生与老师就立刻熟悉起来了,让学生的身心变得愉快了。从而,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教授学习。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不仅起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而且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其次,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上课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 ……此处隐藏17797个字……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活力

四、音像视听,创境活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资料,我们能够借助录像、幻灯、录音、图片等创设诱人的情景,化抽象为直观,把课文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到达激发思维、丰富认识、渲染情感、构成共鸣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帝国主义者都可憎的嘲笑”是一个可充分利用的绝好情节

于是我把帝国主义者嘲笑的傲慢姿态用漫画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资料、仔细观察漫画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关于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情景解说经过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张铁路不仅仅是融勇气、智慧于一体的铁路,更是一条争气之路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朗读想象,体验情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经常地借助于朗读、想象来入境、入情朗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启发想象,入境生情,让境在脑中生情,在胸中涌动,到达文思合一,情境相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指导学生用轻快、流畅、满怀活力的语调朗读第一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辽阔碧绿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这样,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美,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六、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

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主角,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教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本事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趣味,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进取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我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并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我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资料。

三、品词析句,领悟情感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总是将自我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品味,领会内涵,学习用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着琴键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领悟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领悟他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活力。

四、音像视听,创境活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资料,我们能够借助录像、幻灯、录音、图片等创设诱人的情景,化抽象为直观,把课文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到达激发思维、丰富认识、渲染情感、构成共鸣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帝国主义者都可憎的嘲笑”是一个可充分利用的绝好情节。

于是我把帝国主义者嘲笑的傲慢姿态用漫画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资料、仔细观察漫画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关于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情景解说。经过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张铁路不仅仅是融勇气、智慧于一体的铁路,更是一条争气之路。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朗读想象,体验情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经常地借助于朗读、想象来入境、入情。朗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启发想象,入境生情,让境在脑中生情,在胸中涌动,到达文思合一,情境相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指导学生用轻快、流畅、满怀活力的语调朗读第一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辽阔碧绿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这样,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美,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六、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