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9 10:30:25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的必要性。

这节课里事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查阅、记录生活中的大数,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及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处在自探索之中,在学生调查之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汇报调查,发现、实践的情况,以此揭示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把课堂延伸至课前,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又安排问题:“说说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万有多大?”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本节课里教师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数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寻“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千人图和万人图,让学生观察、想象:“你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万”的概念,并对“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表达与交流中,学生数感发展了,对数的认识也丰富了。

……此处隐藏12560个字……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探索出给论。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3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后反思

一、说思路

1、开门见山提出课题并问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得到定义就是一种判定方法。)

2、探究:(1)全等三角形是否为相似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否相似?

(3)合作学习。

(设置一定的梯度,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得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巩固练习

5、继续探究:△ABC和 △ A'B'C',当它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能够判定它们相似?

6、得定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例题1讲解,巩固练习,例题2分析)

8、课堂小结

以前我总在引课上动心思,想着怎样引课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才能体现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整体性,忽视了教材的本意。现在我却认为对于课堂教学教师最基本的首先是要理解教材,处理好教材,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然课再花哨也无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我重在思路,通过设置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练习也是经过精心选过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对于书本中的第一个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我原先比较犹豫是否要把“与其他两边延长线相交”添上去,后来我请教了刘老师和孙老师,他们都给了我指导,所以后来就没添。整节课下来我认为自己的思路还算清晰,课件很简洁,但还算规范。语言我也是用心想过的,尽量不让自己说一些无效的语言。

图形的相似教学反思

反思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学时紧扣概念进行教学,如比例中项、第四比例项、基本的比例性质、黄金分割等;又如 “相似三角形”教学时,也要紧扣“对应顶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比例式。因为这章中,如比例线段写错,那就意味着全部解题的错误。

二、渗透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

这章的内容,几乎每题都要有相对应的图形,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图形进行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很多的计算,利用方程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体现方程的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传授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章内容,很多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由于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用途教广,教学时应结合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三角形中“见平行,想相似”。又如:这章中的计算,一般用方程会有很好效果;而证明题中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更是有规律:一般是把等积式化比例式,然后从比例式寻找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或寻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图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则考虑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否有相等线段替换比例式中的某线段后再寻找,再找不出,那就考虑添加辅助线(平行线)来完成寻找。教学时要把这一般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就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解题。

四、注意知识梳理,熟悉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

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4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包括发现规律学习两个整十数的乘法的口算,没有进位的两位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运算三个部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同时,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3.将学习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

4.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计算,鼓励学生应用估算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注意发现学生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喜闻见乐的卡通故事来引出吨的概念的,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的引出吨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关系,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节课,首先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在上课前,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钻研,但是,经过了课堂实践后,我也认识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学生对吨的概念不强,这是这节课的最大败笔,再加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没有及时的巩固知识,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等等。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应该加强。

其次,结合各位领导老师的建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1.数学源于生活,在取材的时候,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课堂语言要精练、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激励评价为主。

4.要注意把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加强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各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