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对于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学习,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观察、比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和三级阶梯的界线有何相似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运用科学方法手机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自然环境,由于其内部的自然要素的差异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不仅影响当地的生产而且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民俗等人文活动,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的构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政策,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本部分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优点】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民族,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由于一堂课下来容量较大,学生当时大部分能接受,但到下次上课又忘得差不多了,今后多加注意。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但是从试卷分析看,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既有我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的毛病。下面我就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的分析一下:
一、教学中综合性运用太少。
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块状的,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概念。比如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属于人文地理;第二、第三章属于自然地理;第四章则属于经济地理。一般教学中以讲授某一块内容为主,有时相应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例如:教学地势和地形时,顺带分析为什么前面讲到人口时,我国人口呈东多西少的格局?其实地形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这一教学模式在本学期并未过多使用,只是复习时候强调的比较多。所以主观题全部复习到了,可是得分率却不是很理想,除了24题连线题“长江通航问题和治理方法”达到91%的等分率之外,其余题目都不是很很高。
二、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本次测试卷难度适中,但是对于学生读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也就是理解、分析题目的要求比较高。由于地理平时没有考试,学生解题能力主要是靠练习册中的题目培养,因此理解能力有所局限。往往超出练习册题目标准的,学生就难以理解或知道解题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平时也应注意给一定的学案,锻炼相应的题目类型。做到“养兵数日,用兵一时”。
三、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在开学初的地理教材分析会上,市地理教研组的沈老师就指出,如今的地理教学应充分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即在教学中添加相应的乡土地理和实时生活地理,而并非到初二下半学期再来单独学习。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是这么做了,每堂课就尽可能多的穿插乡土、实时地理信息,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地理问题。真正达到自己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虽然这次题目出现在附加题,但也看出了如今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能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题量稍多等原因,完成该题的人数不是很多。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4个班的地理教学,这次考试题目难度适中,整体成绩不是很好,从考试的成绩来看,班级的特优目标不高,学优目标、达成目标较低,班级差距也很大,最高分100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基础知识不牢固。如选择题,难度不大,50分选择题,大部分在38分以下,综合题,对地势特点,简称、气温的分布特点等内容,这样简单的题还答错。
二:审题不够认真,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做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1.整合基础知识,落实考点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使用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知识讲授力求突出主干知识,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
2.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中考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觉学习,要从课堂上课外生活上引导他们爱上学习地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加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
3.加大学生看图、识图、解图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最感到头痛的是看图、利用地图,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平日强化训练。把读图、绘图、用图有机结合起来。
4.抓基础知识,培养能力
关注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重在理解、重在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严防死记硬背,做到活学活用。
5.因人施教,共同提高,确保中考大面积丰收
对待优秀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对待中等学生,鼓励表扬,巩固其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而对差生更不能放弃,更要循循循善诱,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学习发展。
总之,密切配合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抓好今后的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地理中考教 ……此处隐藏5486个字……。
"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
学法分析
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
1、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
3、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教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
[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讲授新课:
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
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
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
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
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
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总结升华:
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
⑴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
⑵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
⑶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
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2、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最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动,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拓展活动紧紧围绕本课主题――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而设计。这些活动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作地理海报,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览,地理宣传小册子。发表地理小演讲,参与家乡旅游业的建设等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机会。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
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
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