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7 07:33:12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经过六个班的试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2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决定开一块新菜地。课文重点叙述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的过程 ,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让学生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语句,来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时,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学生懂得了: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没有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在引导学生时,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同时,没有捕捉住学生精彩发言进而展开有效生成。虽然我的预设实现了,实现教学的第一步,但没有抓住学生这个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而这才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的制高点。 这将成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3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让学生观看蔬菜图片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本课标题提出问题,教师总结生成三个问题。

课前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课上检验预习情况。

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没有捕捉住学生精彩发言进而展开有效生成。虽然我的预设实现了,实现教学的第一步,但没有抓住学生这个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而这才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的制高点。 这将成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4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和王xx名师工作室给我这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我指教的《 ……此处隐藏9092个字……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5

《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

1、失去菜园。

2、决定开垦新菜园。

3、开垦荒地。

4、垒上石墙。

5、种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粪肥田。

8、菜园获得丰收。

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 ──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